龙洞山溪鲵

londongensis   Liu et Tian
   

  266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本种体形大,全长155~265mm;掌、蹠腹面有棕色角质鞘。性成熟的多
数个体仍有鳃裂或有1~3个外鳃残迹;不完整的一段卵胶袋长约200mm以上,其中段
直径1.5mm左右。
形态 依据四川峨眉山龙洞河(36雄、36雌及卵)标本。
成体:体肥大,雄鲵全长190mm左右,最大的达265mm;雌鲵183mm左右,最大
的达232mm。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短,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吻端两侧;
眼大,与吻等长或略小于吻长;口角位眼后角下方;上唇褶发达,后半遮盖下唇;上、
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形,各有小齿4~6枚,位于内鼻孔之间或略前,间距
约有1~1.5个齿列宽;舌窄长,前端游离缘狭窄,周缘无游离缘。多数个体咽喉两侧有
残留的鳃裂,观察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保存的70尾标本中,无鳃裂的23尾(全长
162~241mm),占总数的1/3;有鳃裂者47尾(全长140~265mm),占总数的2/3。其中雄
鲵35尾,有鳃者24尾,占68.6%;雌鲵35尾,有鳃裂者23尾,占65.7%。鳃裂数目
不等,其中左右各有3个鳃裂者占29尾,各4个者占5尾,有1~2个的共占4尾,其
余左右各有3个或有4个者占9尾。 CIB 570199号标本的左右头侧虽均有4个鳃裂,但
右边鳃裂的前背侧还有一个很小的孔,可能是舌弧与第一对鳃弧之间在发育过程中未完
全封闭,部位相当于出水孔。绝大多数个体的鳃己萎缩呈残留的鳃迹(色深、乳突状),
有的个体还有粗指状鳃丝,有的个体在最后的鳃裂封闭处,皮肤薄并略向内凹,可能是
刚封闭的残迹。
躯干浑圆而略扁;雄鲵尾长略长于雌鲵的尾长;尾粗壮,尾基部圆柱状,向后逐渐
转为侧扁;尾背鳍褶低厚,起自尾基后4~5个肌节处;尾末端钝圆。
前、后肢粗短,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1~3个肋沟;指、趾扁平,基部无蹊;
指4个、指长顺序为3、2、1、4;趾4个,趾长顺序为3、2、4、1;掌、蹠突或有或无,
有者小而圆。
皮肤光滑;眼后角向后有两条浅凹痕,一条止于口角后面,一条止于鳃裂前缘或前
一条凹痕后面;体侧有肋沟12~13条,少数为14条;颈褶明显、弧形;咽喉部有若干
纵肤褶;掌、蹠部有深棕色角质鞘;指、趾端黑色角化层极发达,几成爪状;尾背鳍褶
后段边缘及末端均角化。

生活时背面及体侧黑褐色,有的有不规则褐黄或橙黄色斑,多数个体背中央有黄色
脊纹,少数尾部有云斑。腹面咽喉部淡紫灰色,胸、腹部紫灰色,有略呈黑蓝色不规则
的云斑。
第二性征:雄、雌鲵肛部均有隆起。雄鲵肛裂为短横缝,其前缘中央有一浅色乳突,
向后为一纵沟;雌鲵肛裂纵置。
骨骼:上颌骨向后与翼骨前突不连接,头骨前窄后宽,即左右颌骨间距远小于方骨
外侧间距;犁骨齿2短列,相距远呈“/\”形,位于犁腭骨中部;前颌骨与鼻骨前间
有前颌囟;泪骨入外鼻孔,不入眼眶;鼻骨与上颌骨不连接;上舌软骨远端部分骨化;
基舌软骨略呈长方形,第一角鳃和第一对上鳃均为软骨质,前者基端不膨大、不呈角状;
第二对角鳃骨化,第二对上鳃骨远端部分骨化。具鳃裂成体的舌器,其鳃弧数量多于无
鳃裂个体(如图69:f,g),第一角鳃为软骨质,第一对上鳃软骨远端部分骨化;第二、
三、四对角鳃骨和上鳃骨均骨化。

表33 龙洞山溪鲵成体量度(四川|:峨眉山)
Table 33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 Liu et Tian(Emeishan,Sichuan)
单位:mm
20♂♂ 10♀♀ 20♂♂ 10♀♀
头体长
SVL 75.8~118.0
98.6 84.0~114.4
96.7 鼻间距
INS 6.2~9.0
7.7
7.8% 6.3~7.4
6.9
7.1%
头 长
HL 19.7~28.9
24.4
24.7% 20.4~26.0
22.5
23.2% 尾 长
TL 74.2~112.0
91.8
93.2% 77.0~105.0
86.0
88.9%
头 宽
HW 15.0~24.5
17.5
17.7% 14.0~20.0
17.4
18.0% 尾基宽
TW 10.0~18.2
12.5
12.7% 11.0~14.2
12.9
13.3%
头 高
HH 10.0~16.4
12.5
12.7% 10.0~13.2
10.1
11.1% 尾 高
TH 11.0~16.0
12.6
12.8% 10.2~16.5
13.2
13.6%
眼间距
IOS 4.2~7.7
5.9
6.0% 4.0~6.2
5.0
5.2% 腋至胯距
AGS 43.3~59.5
45.9
46.6% 37.0~58.3
42.2
43.6%
眼 径
ED 4.0~7.6
5.2
6.0% 4.5~6.0
5.2
5.4%

卵:曾获得一条已断裂成数段的卵胶袋,其中较完整的3段共长200mm以上,其
直径15mm左右。卵胶袋表面细纵线纹极清晰;卵袋内有发育至尾芽期的胚胎2个,胚
全长约11.6mm,卵黄囊横径8.5mm左右。剖视配模标本CIB 638900号雌鲵,全长227mm,
左侧有鳃裂1个,右侧2个,卵巢中有大、中、小的卵,大的35mm左右,卵黄色。据
当地群众介绍,该鲵于4月左右产卵。解剖五月底采到的雌鲵,卵乳黄色,卵径4mm
左右。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龙洞山溪鲵目前仅在四川峨眉山海拔1200m左右的龙洞河中发现。该
河上段水深,下段水面开阔,流速快,水底多石块。该鲵常卷曲于石下,轻轻翻开石块,
多静匍不动,捕捉时水稍有振动,则迅速游到另外的石下。自1956年以来,多次在此河
收集标本,但从未亲自获得卵袋。
因该鲵体形肥大,当地群众有钓或翻石捕获食用的习惯;其药用效果与其他种山溪
鲵一样,可以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肝胃气痛、血虚脾弱、面色萎黄等病症。但是本种
分布甚为狭窄,繁殖力甚低,由于当地群众在溪内取石筑坝修堰,对其部分生态环境破
坏较大,致使栖息和繁殖场所变小,加之当地群众钩钓捕捉现象严重,使该鲵数量明显
减少,因此,建议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生境信息

因该鲵体形肥大,当地群众有钓或翻石捕获食用的习惯;其药用效果与其他种山溪
鲵一样,可以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肝胃气痛、血虚脾弱、面色萎黄等病症。但是本种
分布甚为狭窄,繁殖力甚低,由于当地群众在溪内取石筑坝修堰,对其部分生态环境破
坏较大,致使栖息和繁殖场所变小,加之当地群众钩钓捕捉现象严重,使该鲵数量明显
减少,因此,建议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海拔范围
分类讨论

讨论 自1978年龙洞山溪鲵新种发表以后,费梁等《山溪鲵属的分类探讨及一新种
的描述》(1983)一文中对该种进行了再描述费梁等(1990,1999)叶昌媛等(1993)均记
载为有效种。赵尔宓和鹰岩(1993)将该种记载为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的同物异
名,但未说明改变的依据。1995年由赵尔宓主编的《中国两栖动物地理区划》论文集的
“表1 中国两栖动物名录及地理分布”(第4页)和“中国两栖动物属种检索”(第17页)
又记载龙洞山溪鲵为有效种。龙洞山溪鲵与山溪鲵的外部形态较为相近,两个种在四川
峨眉山地区均有分布,经费梁、叶昌媛对比研究两个种的成体、幼体和卵胶袋以及分布
区海拔的高低诸方面均有差异,现将两个种的特征比较列于表34。

表34 龙洞山溪鲵与山溪鲵的特征比较
Table 34 Comparison of characters of 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 Liu et Tian and
Batrachuperus pinchonii(David)


龙 洞 山 溪 鲵
山 溪 鲵


体 体长

鳃裂 一般在170mm以上,最长达265mm 最长不超过200mm
性成熟时多数个体有鳃裂或鳃丝残迹,或无鳃裂, 性成熟时无任何鳃裂或鳃丝痕迹
相当鳃裂部位的皮肤薄而略向内凹
幼 体
卵 胶 袋
垂直分布 头体长140mm左右时鳃裂、鳃丝显著* 头体长85~90mm时,鳃丝消失,鳃裂封闭
长达200mm以上,直径15mm左右** 较短小,一般长为65~85mm,直径12~14mm左右
仅发现于峨眉山海拔1200m之龙洞河 峨眉山在1800~3000m之各小溪内
*曾在峨眉山龙洞河采得一幼体,在饲养过程中跑掉。
**只获得一个卵肢袋,呈长筒状,其中仅有发青至尾芽期的2个胚胎,其余的可能均已孵出。

根据现有标本的特征,龙洞山溪鲵有童体型存在,经查看四川、云南等省10多个产
地的近千尾山溪鲵标本,均未发现童体型个体。根据现有标本和资料说明,上述两种的
形态特征差异具有稳定性;再者,根据上述两种的染色体资料:山溪鲵的2n=66(Kuro-o
et al.,1998),而龙洞山溪鲵的2n=68(Yang et al.,1992)。根据以上情况,本书保留龙洞
山溪鲵为有效种。